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中国科技再立大功!
4月初,缅甸发生中部7.9级地震后,中国驻缅甸使馆称,前方在使用基于DeepSeek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据了解,该系统是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的语言服务支持团队开发出来的。
开发过程
团队接到任务后争分夺秒,利用国产大模型DeepSeek仅仅七小时内就开发出中缅英三语实时互译系统,并紧急部署到救援人员的手机和终端设备上。
至今缅甸已有700余人持续使用该平台,这也是中国大模型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
"从接到需求到系统上线,我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不敢浪费。"参与开发的北京语言大学技术专家回忆道。
通过DeepSeek大模型的快速学习能力,在缺乏现成缅语语料库的情况下,通过迁移学习和多模态训练,快速适配缅甸方言和救灾专业术语(如"骨折""废墟"等)。
灾区网络不稳定,系统需支持手机端离线运行,确保断电断网时仍能使用。同时内置"医疗急救""物资分发"等对话模板,救援人员只需点击预设问题,就能立刻获得缅语/英语播报。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位中国医生用手机对着系统说‘需要止血绷带’,下一秒缅语翻译就直接播放出来,当地村民马上递来了物资。"现场记者描述道。
DeepSeek实战立大功
在国际救援中,时间就是生命,语言沟通不畅却会极大延缓救援进程。而DeepSeek大模型则很好地可以解决语言互译的问题。
"过去跨国救援至少需要配3名翻译,现在一台手机就能解决。"中国驻缅使馆工作人员感慨。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标志着AI从实验室走向了生死一线的实战战场。
中国AI跨国救人#话题迅速上热搜
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留言:
"原来大模型不只会写诗,还能在废墟里传递希望!""建议给这套系统起名叫‘译生命’!""下次国际救援,能不能加上日语、土耳其语?求技术团队卷起来!"
这一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的力量与温度。这也是中国大模型首次应用于地震国际救援,意义非凡。它标志中国AI不再局限于日常应用、商业,也开始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展现大国担当。